行業(yè)巨頭臺積電大怒:資深研發(fā)高管假意退休,號稱要教書搞學術,卻私下帶走大量價值連城的商業(yè)機密,投奔直接競爭對手。這種事情不可忍,必須死磕到底!
起訴前高管,點名英特爾
本周二,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制造商臺積電正式在當地法院提起訴訟,指控前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違反競業(yè)禁止協(xié)議和商業(yè)秘密法,涉嫌將公司的核心商業(yè)機密帶往競爭對手英特爾,要求追究其法律責任。
臺積電在同日的聲明中直接點名英特爾,可見高層憤怒。這起商業(yè)竊密指控立即吸引了全球關注,因為這一案件不僅涉及兩家全球半導體巨頭之間的競爭關系,更可能影響到全球芯片代工的行業(yè)格局。
案件焦點人物是臺積電前副總經理羅唯仁。今年75歲的他是半導體制造的資深專家,職業(yè)生涯橫跨學術、研發(fā)和制造業(yè);他擁有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大學擔任過助理教授,先后效力于摩托羅拉、施樂和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頭。他擁有美國國籍。
從八十年代開始,羅唯仁在英特爾美國總部工作了整整18年時間,擔任技術開發(fā)總監(jiān),負責英特爾總部工廠運營,參與了英特爾首座兼具研發(fā)與制造的8英寸晶圓廠建設,成功量產英特爾劃時代的486處理器??梢哉f,羅唯仁全程見證和參與了英特爾在PC時代崛起成為全球芯片龍頭的輝煌。
2004年,羅唯仁加入臺積電,先后出任負責營運和研發(fā)的副總經理,并在2014年晉升為資深副總裁和副總經理,負責公司先進制程技術路線圖。雖然因為年齡問題不在接班人行列,但羅唯仁被認為是臺積電創(chuàng)始人張忠謀最信任的高管,也是臺積電任期最久的高管。
在臺積電的21年間,羅唯仁扮演了極為關鍵的技術領導角色,帶領團隊獲得超過1500項專利,其中約1000項為美國專利。他深度參與了臺積電從28納米到5納米、3納米乃至2納米先進制程的研發(fā)和量產工作。不夸張地說,羅唯仁是臺積電崛起為全球芯片代工巨頭的幕后功臣之一。
臺積電高管通常的退休年齡是67歲,但他卻多留職了八年時間,可見他對技術研發(fā)的重要性。今年7月27日,75歲的羅唯仁正式在臺積電退休,張忠謀公開贊揚其“對先進技術的卓越貢獻”。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資深老臣,原本可以在臺積電體面告老退休。
帶走2納米機密技術
臺積電公告稱,羅唯仁在離職時親口向公司法務長方淑嫻表示,自己接下來計劃去學術機構任職。但臺積電高層很快就感覺被欺騙了:羅唯仁沒有如約進入學術界,反而在離職僅僅三個月后就加入了臺積電的直接競爭對手英特爾,出任執(zhí)行副總裁這一高級別的要職。這種隱瞞行為已經違反了他與臺積電簽署的保密協(xié)議和競業(yè)禁止條款。
但更令臺積電震驚的是,羅唯仁顯然是有備而去。根據臺積電的訴訟文件,羅唯仁去年已經被調任至企業(yè)策略發(fā)展部門。這實際上是一個向董事長和CEO提供咨詢的顧問角色,理論上他不再直接監(jiān)督研發(fā)事務。
但是他依然繼續(xù)召集研發(fā)部門的員工開會,要求這些職級低于資深副總裁且不在其管理范圍內的工程師向他匯報正在開發(fā)的技術細節(jié),以及未來制程節(jié)點的規(guī)劃信息。在退休前的兩到三個月里,羅唯仁更密集召集了研發(fā)、生產、財務等多個部門的主管向他進行簡報并提供敏感數據,包括2納米、A16和A14等先進制程技術。
此外,據媒體報道,羅唯仁在今年7月退休前,利用高管職權,指示下屬影印大批機密文件,包括2納米、A16、A14及后A14制程的技術規(guī)格、專利細節(jié)及生產模組資料。羅唯仁習慣手寫記錄會議內容,從不使用電腦。他在退休時帶走了下屬為他打包的手寫筆記及影印檔超過20箱,這些資料被視為高度機密,可能涉及EUV光刻技術、背面供電網絡及圖案化方案等核心知識產權。
考慮到羅唯仁是資深研發(fā)負責人,且年歲已高即將退休,臺積電并沒有對此保持戒備,這些技術部門主管也出于對他的尊重而提供了技術細節(jié)。但當他跳槽英特爾的消息公布之后,臺積電從高層到中層都感受到了蓄謀已久的欺騙。
這些先進制程技術有多重要?只能說價值連城。2納米制程是臺積電2025年下半年開始量產的最尖端技術,代表著全球半導體制造的最高水平。A16和A14制程則是臺積電為蘋果、英偉達、AMD等頂級客戶量身定制的先進工藝,涉及晶體管密度、功耗控制、良率優(yōu)化等核心技術參數。
如果這些信息真的被泄露給英特爾,將使這家美國芯片巨頭在先進制程競賽中獲得”偷渡式技術躍遷”的機會,可能幫助英特爾縮短數年的技術差距,進而可能從臺積電手中奪走多個重要客戶。實際上,臺積電擔憂這些技術已經通過電子或者物理方式轉移給英特爾,畢竟羅唯仁已經離職四個多月時間。
亦敵亦友恩怨交織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和指控,英特爾和羅唯仁本人至今保持相對沉默。英特爾CEO陳立武在11月20日美國圣何塞舉行的半導體產業(yè)協(xié)會頒獎典禮場邊,回應媒體提問時表示,”這只是謠言和臆測,毫無根據,我們尊重知識產權”。陳立武強調,羅唯仁的加入并無不當行為,但他并沒有對英特爾的內部審查或招聘過程做出解釋。
值得玩味的是,這場頒獎典禮正是向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和前董事長劉德音頒發(fā)半導體產業(yè)協(xié)會最高榮譽”羅伯特·諾伊斯獎”的場合。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正是英特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這讓整個事件充滿了戲劇性的諷刺意味。
從技術競爭的角度來看,羅唯仁的轉投英特爾發(fā)生在一個極為微妙的時刻。陳立武接任CEO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振興英特爾的代工業(yè)務,試圖在2025年實現18A制程的量產,并在未來計劃重新奪回制程技術領先地位。
然而英特爾目前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雖然英特爾高層公開表示,其 18A 制程(將用于“Panther Lake”CPU)的良率在過去 7-8個月內,每月正以大約 7% 的速度持續(xù)改進。但依然明顯低于臺積電2納米制程65%左右的良率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引入一位在臺積電工作21年、對先進制程研發(fā)和量產有深厚經驗的技術專家,對英特爾的戰(zhàn)略價值不言而喻。有報道稱,羅唯仁在英特爾的新職位負責從研發(fā)到量產前的先進設備和模塊開發(fā),這正是攸關生產良率提升的關鍵職能。
英特爾和臺積電的關系,或許可以用“亦敵亦友、恩怨交織”來形容。這兩家半導體巨頭在過去二十多年里經歷了從完全不同賽道的平行發(fā)展,到展開競爭,再到成為客戶,最后又重新回到激烈對抗的復雜演變。
原本英特爾堅持垂直整合制造商模式,自己設計自己制造芯片,而張忠謀為臺積電確定了全新的純代工商業(yè)模式。2011年,臺積電在與英特爾的競爭中,拿到了蘋果處理器的獨家大單,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制造商?,F在蘋果依然是臺積電的最大客戶。
過去十年,英特爾在10nm和EUV(極紫外光刻)連續(xù)決策失誤,導致在制程工藝上落后臺積電整整一個世代。當臺積電和三星在2020年實現5納米量產時,英特爾還在為10納米制程的延遲困擾。由于產品缺乏競爭力,英特爾不得不接受外包生產,開始將部分高端產品交給臺積電代工制造。
但另一方面,基辛格(Pat Gelsinger)執(zhí)掌英特爾之后,又雄心勃勃提出IDM 2.0戰(zhàn)略,計劃要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代工廠,成為臺積電的最大競爭對手。2021年基辛格公開建議行業(yè)謹慎考慮臺積電的地緣政治風險,更是一度觸怒了張忠謀等臺積電高層。外界傳言,臺積電因此取消了給了英特爾代工芯片的價格折扣。
在馬來西亞華人陳立武出任英特爾CEO之后,雙方一度有攜手的傳言。今年上半年,有多家美國媒體報道稱,臺積電可能會在美國政府的撮合下,與高通和博通一道入股英特爾。據報道,這是美國政府振興英特爾的舉措之一,他們要求臺積電以技術入股,向英特爾提供芯片制造技術,并培訓技術工人,同時分享部分客戶。
這是英特爾最急需的援助,但這并不是臺積電和投資者愿意看到的。最初入股的媒體報道傳出后,英特爾股價即時走高,臺積電股價卻大幅下滑6%?;蛟S,這就說明了一切。
隨后,臺積電CEO魏哲家在財報發(fā)布會上公開否認了所有合作傳言,讓這件事畫上了句號。顯然,臺積電更傾向于自己在美國建廠,而不是去扶持英特爾提供技術與人員,幫助英特爾代工業(yè)務,無異于是養(yǎng)虎為患,而且還會分散自己的資源和客戶。
連續(xù)發(fā)生內鬼事件
這已經不是臺積電今年第一次遭遇機密外泄風波。今年8月,臺積電才剛剛發(fā)生員工竊取公司機密并泄露給日本半導體設備巨頭東京威力科創(chuàng)的內鬼事件。這起案件目前還在司法審訊之中,主犯可能會被判處14年監(jiān)禁。
調查顯示,一名臺積電員工在離職之后加入東京威力科創(chuàng),與兩名依然在職的臺積電員工里應外合,將數千張照片與文檔傳給了東京威力科創(chuàng)。其中包括了2納米制程技術細節(jié):包括工藝流程、設備設置、可能的芯片設計以及良率數據。
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東京威力科創(chuàng)有效改進設備——尤其是蝕刻設備——以便爭取成為2納米芯片的設備供應商,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優(yōu)勢,甚至與臺積電競爭客戶。短短數月內再次發(fā)生更高級別的泄密指控,讓外界不由不對臺積電的內部管控產生質疑。
在半導體這樣一個技術密集、研發(fā)周期長、投資規(guī)模巨大的產業(yè),如何有效保護企業(yè)投入巨額資金研發(fā)的核心技術,防止不正當競爭,顯得尤為重要。臺積電每年在研發(fā)上的投資超過100億美元,任何核心技術的外流都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目前,羅唯仁這起訴訟還處于初期階段,最終結果尚難預料。臺積電是否會正式起訴英特爾,英特爾是否知情羅唯仁的所作所為,羅唯仁是否真的違反了保密義務,是否故意帶走機密文件投奔英偉達,這些都需要通過司法程序來認定。
可以預見的是,這場涉及全球兩大半導體巨頭的法律戰(zhàn)將持續(xù)相當長時間,其訴訟走向與結果不僅關系到兩家巨頭的利益,更將對整個半導體產業(yè)的人才流動和知識產權保護規(guī)則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