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明麗
對長期居家的厭學孩子來說,“重返校園”不僅是環(huán)境的切換,更是對“課堂節(jié)奏、師生互動、學業(yè)壓力”的重新適應。
很多孩子并不是不愿上學,而是對“未知的課堂場景”充滿焦慮——擔心聽不懂課、害怕被老師提問、緊張與同學共處,這些隱形的壓力會讓他們在復學前臨陣退縮。
這時候,給孩子做一下“心理彩排”就像復學前的“熱身運動”,通過在家模擬課堂關鍵場景,讓孩子提前熟悉校園生活的“真實節(jié)奏”,把“未知的焦慮”變成“可控的準備”,從而在真正復學的時候,能更從容地走進教室。
一、為什么“心理彩排”比“反復說教”更有效。
很多家長在復學前會反復叮囑孩子“上課要認真聽”“不懂就問老師”,但對焦慮的孩子來說,這些話語更像“壓力指令”,反而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而“心理彩排”的核心價值,在于用“沉浸式體驗”替代“抽象說教”。
“心理彩排”可以降低“未知恐懼”。當孩子提前模擬“被老師提問”“和同學小組討論”等場景,會發(fā)現(xiàn)“這些事并沒有想象中可怕”,焦慮感會自然降低;
能夠為孩子積累“應對經(jīng)驗”。彩排中可以提前練習“聽不懂課時該怎么辦”“不想回答問題時如何回應”,讓孩子在真實課堂中遇到類似情況時,有現(xiàn)成的“應對方案”;
幫助孩子重建“掌控感”。從“被動等待復學”到“主動參與彩排”,孩子會感受到“我能為復學做準備”,這種掌控感能幫他們重建對校園生活的信心。
心理彩排不用追求“還原完整課堂45分鐘”,而是聚焦孩子最焦慮的“關鍵場景”,用“簡化版模擬+針對性練習”幫孩子突破心理障礙。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與,扮演“老師”“同學”等角色,讓彩排更真實,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聽課與互動”模擬,破解“怕被提問、怕聽不懂”的焦慮。
很多孩子擔心“上課聽不懂”“被老師點名回答不出”,我們可以做以下的模擬場景練習。
設定“簡化課堂”,家長扮演“老師”,選擇孩子相對熟悉的科目,模擬一下真實課堂的“講解+提問”節(jié)奏;
提前約定“應對方式”。彩排前和孩子溝通,“如果老師提問你,你會的話就直接回答;如果不會,也可以說‘老師,這道題我還沒弄懂,能再講一遍嗎?’——我會像真老師一樣幫你解答,不用怕?!?/p>
加入“突發(fā)情況”練習,比如“老師”故意講快一點,觀察孩子是否會主動說“沒跟上”;或者提問后,給孩子10秒思考時間,再引導他說出“我需要再想想”——讓孩子知道“沒聽懂、回答不出很正常,主動溝通就好”。
“課間與社交”模擬,緩解“怕和同學相處”的緊張。
課間10分鐘的社交互動,對社交敏感的孩子來說可能是“隱形壓力”??梢酝ㄟ^模擬讓孩子提前適應。
我們可以首先模擬“低壓力社交”場景,家長扮演“同學”,模擬課間常見場景:
一種是友好型交流,比如,“剛才數(shù)學課老師講的那道題,你聽懂了嗎?我有點沒明白。”,引導孩子回應“我也有點沒懂,我們可以一起想想”;
一類是普通型交流,“下節(jié)課是英語課,你帶課本了嗎?”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簡單回應“帶了,在書包里”,諸如此類的。
一類是沉默型交流,“同學”只是坐在旁邊看書,不主動說,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不想聊天,安靜待著也可以,不用強迫自己找話題”。
約定“社交安全區(qū)”。我們在模擬中可以提醒孩子“如果課間覺得累,想一個人待著,可以去教室角落的座位上看書,或者去走廊走一走——這不是‘不合群’,是給自己‘充電’的時間。
“作業(yè)與學業(yè)”模擬,減少“怕完不成任務”的擔憂。
復學后“要寫作業(yè)、要交作業(yè)”的壓力,也可能讓孩子抵觸上學。我們可以通過模擬“課堂作業(yè)時間”幫孩子適應。
我們可以先從最基礎的入手,模擬“課堂寫作業(yè)”節(jié)奏,家長扮演“老師”,宣布“現(xiàn)在有20分鐘課堂作業(yè)時間,需要完成2道基礎題,寫完后交給我檢查”——設置的任務量要比孩子實際能力稍簡單,確保他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
練習“遇到困難的應對”,如果孩子在“寫作業(yè)”時說“這道題我不會”,家長不要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他說“老師,這道題的第一步我不太會,能提示一下嗎?”——讓孩子學會“主動求助”,而不是“遇到困難就放棄”;
給予“正向反饋”,孩子完成“作業(yè)”后,家長要像老師一樣給予具體肯定:“這兩道題都做對了,尤其是第二題的步驟寫得很清楚,看來你已經(jīng)掌握了這個知識點!”——用積極反饋幫孩子重建對“學業(yè)任務”的信心。
二、讓彩排不變成“壓力測試”的原則
心理彩排的核心是“減壓”,如果操作不當,反而會讓孩子更焦慮。我們需要在陪伴孩子進行模擬練習的時候記住這3個原則。
“自愿參與”優(yōu)先,不強迫??梢赃@樣邀請孩子,“我們今天玩一個‘模擬課堂’的游戲,我當老師,你當學生,要不要試試?”如果孩子拒絕,不要勉強,過1-2天再嘗試,避免讓彩排變成“任務”;
“難度梯度”設計,不追求“完美”。剛開始彩排時,場景可以簡化,隨著孩子適應,再慢慢增加難度。即使孩子在彩排中表現(xiàn)“不好”,也不要批評,而是說“沒關系,我們下次再試試”;
“真實+溫暖”結(jié)合,不刻意“嚴肅”。模擬時可以適當加入真實課堂的細節(jié),比如設置“上課鈴”“下課鈴”音效,但不用完全復刻學校的嚴格規(guī)則,比如不用要求孩子“坐直不動”。過程中多微笑、多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課堂場景是安全的、可應對的”。
心理彩排不是要讓孩子“提前適應學校所有要求”,而是幫他建立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讓他知道“上課聽不懂可以問老師”“課間不想社交也沒關系”“作業(yè)遇到困難可以求助”;讓他感受到“即使遇到小問題,我也有能力應對”;讓他相信“重返校園,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可怕”。
當孩子帶著這樣的心理準備走進校園,即使真實課堂中出現(xiàn)小意外,他也會更從容——因為他已經(jīng)在“心理彩排”中,提前練習過如何面對。這,才是復學前心理彩排最核心的意義。(韓明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