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安東·尼爾曼,翻譯/薛凱桓】
特朗普的28點和平計劃剛一公布,筆者就立即找到了報道原文并仔細品讀了計劃的細節(jié),但與很多烏克蘭人或憤怒、或歡欣鼓舞的心情相比,筆者倒是非常平靜。
在了解過情況后,筆者也暫時沒有對“28點計劃”作任何評價,因為明智的做法是等待歐盟官方和基輔當局的聲明。就如同2025年俄烏之間的數次談判和“停火”一樣,這份在外界(筆者也是這么認為)看來非常有利于俄羅斯的“和平計劃”,幾乎一定會遭到歐盟及基輔當局的反對,只有看到他們的說法,這份“和平計劃”的執(zhí)行才能有一個確切的前景。
如今,這兩方已經有了官方表態(tài),因此現在可以結合公開來源信息與已在“上層圈子”流傳且經一定證實的非公開信息,對目前已知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時至今日可以明確的是,那份此前以泄露形式出現、包含28個要點的“和平計劃”文件,其結構與核心要義確實與特朗普與普京所達成的“原始共識”一致。所謂的“原始共識”,就是普京與特朗普在安克雷奇會晤基礎上達成的關于俄烏和平的一致看法。正因如此,目前外界關于“28點計劃”實際上是“美俄交易”的猜測并不完全只是猜測,更多是對實際情況的反映。
之后,由于這份文件“非常親俄”,基輔當局和歐洲提出要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關于“28點計劃”的會談倡議,并在會上對“28點計劃”進行了刪改,將其刪改成了“19點計劃”。無論是歐盟還是烏克蘭,都在會上宣稱“28點計劃”目前還不能成為他們的行動指導,并宣布只有在他們自己愿意將該文件作為后續(xù)談判基礎后,“28點計劃”才能真正生效。這個表態(tài)實際上至關重要,卻被許多人刻意忽視,因為“形式上接受計劃”與在實際政治中落實條款是完全不同的,而關鍵矛盾也正由此顯現。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談判過程伴隨著一場大規(guī)模的輿論戰(zhàn):親民主黨和歐盟的西方自由派媒體在構建這樣一種敘事:特朗普團隊向基輔當局施壓、要求其接受并執(zhí)行該計劃,這相當于要求烏克蘭“投降”。
按照這一邏輯,烏克蘭所謂“失敗”的責任將直接歸咎于特朗普,如果特朗普及其團隊采取強硬立場,西方的大西洋主義勢力就會試圖把烏克蘭議題打造成美軍從阿富汗撤軍事件的翻版,即一場精心編排的關于失敗與受挫的敘事,以此削弱民眾對現任美國政府的信任,從而限制特朗普在對烏問題上的行動空間,并借所謂的“投降”敘事,將烏克蘭“妥協(xié)”的一切后果全部歸因于特朗普。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盡管看似矛盾,但對基輔當局而言,目前提出的和平條款比未來局勢惡化后的條款肯定是更為有利的。而對白宮來說,該計劃為其走出僵局、與俄羅斯達成妥協(xié)提供了契機,這可以向美國選民證明共和黨有能力主導國際事務,并在外交領域取得成果。
正是基于這一邏輯,我們便能理解為何反特朗普的西方自由派媒體和大西洋主義者要竭盡全力阻撓計劃的落實:反特朗普媒體和歐洲的心里話從來不是“為烏克蘭好”“為和平好”,而是“阻止特朗普和共和黨獲利,阻止停戰(zhàn)”,否則他們沒有理由阻撓這么一份實際上對烏克蘭還算有利(局勢在惡化,烏克蘭已經不可能再獲得一份比這更有利的和平計劃)的文件。
由此,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起點:談判的阻力從來不是“和平計劃的內容不合理”。合理的和平計劃已經存在,且基輔當局事實上已同意將其作為后續(xù)行動的基礎,談判進程已經啟動,情況看起來一片大好。
但是,與各方較為平靜的官方表態(tài)不同,輿論場目前成為了各方爭奪事態(tài)解讀權的戰(zhàn)場,這至少能表明,基輔當局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平靜。如今的核心問題不僅在于文件內容,更在于誰能成功將自身對這一進程意義及后果的理解,強加于未來任何可能達成的和平協(xié)議框架之上。
文件的整體框架已基本成型,幾乎無法更改(特朗普的表態(tài)及內部消息均證實了這一點)。然而,在這一框架內,有幾個關鍵條款勢必會成為各方沖突的焦點,成為談判的最大障礙,這正是基輔當局和歐洲認為“不公平”的地方,也是媒體、大西洋主義炒作的地方。
烏克蘭媒體在瑞士日內瓦會談結束后發(fā)布的一則夜間爆料(當然,這肯定是基輔當局的自導自演),恰好指向了這些條款:該爆料稱,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烏克蘭軍隊從頓巴斯地區(qū)撤軍問題,以及與俄羅斯在歐洲被凍結儲備資產相關的問題,必須交由特朗普與澤連斯基親自磋商,把俄羅斯排除在外。這一說法反映的是基輔當局及歐盟所期望的溝通模式,即試圖將談判重心轉移至所謂的“正義聯(lián)盟”與特朗普之間的政治博弈,俄羅斯不在其內。
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與烏克蘭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晤。據烏克蘭媒體報道,烏方一名代表因情緒緊張,甚至弄斷了手中的筆。有記者稱,盡管會后雙方發(fā)表樂觀聲明,但會議過程“非常緊張”。
遺憾的是,目前事態(tài)的發(fā)展正朝著這一方向推進:基輔當局已宣稱他們愿意接受特朗普團隊提出的要求,甚至愿意將“28點計劃”作為后續(xù)和平談判的基礎性文件。但基輔當局所宣稱的“紅線”,恰恰是需要烏克蘭做出實質性讓步而非象征性妥協(xié)的領域。如果缺乏這些讓步,協(xié)議將失去意義。
很顯然,俄羅斯不會接受任何修改北約相關條款的企圖,不會同意重寫涉及凍結俄羅斯資產的條款,不會允許更改與烏克蘭軍隊規(guī)模相關的條款,更不會同意重新審議烏克蘭俄占區(qū)的地位或最終邊界的劃定問題?;o當局所宣稱的“紅線”,是表面上展現出建設性態(tài)度,實則是拒絕接受計劃草案中已列出的妥協(xié)條款。
因此,基輔當局實際上還是想要蓄意破壞談判進程,就如同2025年的數次俄烏和平談判一樣。從日內瓦會議的結果可以看出,澤連斯基已就這個心照不宣的“共識”,與英國、德國、法國還有波蘭、羅馬尼亞等國達成了默契。與此同時,烏克蘭當局很可能已做好承受美國減少甚至徹底斷絕援助、國內反腐敗事態(tài)升級、政治危機加劇等潛在代價的準備,并決定在那些對特朗普和俄羅斯而言具有根本性意義的條款上強硬到底。
至于談判進程中的其他一些細節(jié):基輔當局試圖通過人為炒作人道主義問題、俄語議題及宗教問題來提高要價,但在日內瓦會談中,基輔卻出人意料地放棄了這些立場。這也是一種原始的談判伎倆:先制造一些一看就無法調和的問題,再公開宣稱讓步以偽裝自己的“友善”和靈活性。但在核心問題上,基輔當局表現的不會退讓,這也是筆者認為下一輪談判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原因。
這一戰(zhàn)略的目的是將進程拖至極限,等待特朗普做出情緒化反應,迫使他向俄羅斯施壓、要求俄方讓步,隨后指責俄羅斯破壞談判、缺乏談判誠意,這就是在復制今年8-9月他們“以拖待變”并將美俄安克雷奇會晤的成果拖過去的做法。
這條“以拖待變”的路線并非基輔當局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在英國、德國、法國和歐盟的影響下形成的,他們?yōu)榛o當局提供了某種被澤連斯基認為相當可靠的保障,并推動基輔當局選擇與美國進行對抗。因為烏克蘭與美國的沖突能讓歐洲繼續(xù)掌控烏克蘭問題的話語權,并將烏克蘭打造成不僅對抗俄羅斯、同時也是制衡美國的工具。
這里筆者也想提一筆最近烏克蘭內部的一些斗爭,深陷“明迪奇門”的澤連斯基和烏克蘭總統(tǒng)辦公廳主任葉爾馬克,曾與安全部門官員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澤連斯基等人要求烏克蘭司法機關以“叛國罪”起訴大衛(wèi)·阿拉哈米亞(此人是“人民公仆黨”的議會黨團主席,也是本次“明迪奇門”中要求澤連斯基、葉爾馬克引咎辭職、嚴查腐敗的領頭人物)及其他一些反對人物,這實際上是試圖清洗內部反對力量、打壓政權內部所有潛在反對派的行為。
但烏克蘭總檢察長拒絕了這一要求,且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局長馬柳克也拒絕提起訴訟,這對澤連斯基而言又是一次挫敗。察覺到局勢不妙后,澤連斯基決定死保葉爾馬克免受壓力與指控,并向就此次事件發(fā)難的美國方面堅稱“參與談判的人員不應成為刑事追究對象”,言語間一副絲毫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
《烏克蘭真理報》報道,11月10日上午,烏克蘭國家反腐敗局突擊搜查了澤連斯基的親信及前商業(yè)伙伴蒂穆爾·明迪奇的住所。據消息人士透露,蒂穆爾·明迪奇在搜捕行動開始前幾個小時,也就是當天凌晨逃離了烏克蘭。
這個姿態(tài),既荒謬又天真,就像小孩子頂撞家長、無理取鬧的表現,但它確實發(fā)揮了作用。他們之所以敢這么做,很有可能是因為澤連斯基和葉爾馬克已經從歐盟(確切地說,是英法德三國)獲得了一些“特定保證”,正準備反擊那些被其視為“內部生存威脅”的勢力。在外部層面,他們十分清楚:若美國停止所有支持,烏東前線必將迅速出現系統(tǒng)性、不可逆的崩潰。
按照那個很有可能存在的、歐盟支持的“B計劃”,澤連斯基及其圈子已經做好接受軍事失敗的準備。他們認為,當前線局勢徹底崩盤時,俄羅斯將需要投入海量人力控制所占領土,而俄羅斯最終會因兵力不足無法擴大控制范圍。澤連斯基或許早已考慮過“烏軍退至第聶伯河防線”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實際放棄黑海沿岸地區(qū)。這一安排能縮小防御周長,讓烏軍以更少兵力控制剩余領土。
正因如此,基輔當局才敢鼓起膽量同時應對“軍事崩盤”與內部斗爭的雙重威脅。其底氣的很大一部分正是來源于歐洲,來源于親民主黨、親歐的西方媒體,他們會將其內部鎮(zhèn)壓與清洗包裝成“打擊俄羅斯代理人和叛徒”,為其在烏克蘭以武力維持政權營造有利輿論環(huán)境。澤連斯基堅信自己能夠壓制任何反對力量,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解散最高拉達,或干脆以“戰(zhàn)時狀態(tài)”“國家安全”為借口繼續(xù)長期執(zhí)政。
即便這個劇本失敗了,澤連斯基也絲毫不在乎。筆者敢說,澤連斯基和葉爾馬克甚至可能考慮過流亡歐盟。這是個很簡單的邏輯推測:無論后續(xù)哪個、哪種傾向的烏克蘭政府上臺,都將面臨崩潰的經濟、嚴峻的社會危機,新政權將迅速失去民眾信任,社會不滿情緒將全面爆發(fā)。
而此時身處歐洲的澤連斯基,則會將自身失敗歸咎于“陰謀家”和特朗普的“背叛”,并借助民眾的普遍失望情緒,以所謂的“真正的國家守護者”身份重返烏克蘭政壇,利用被摧毀的烏克蘭作為實現個人復辟的跳板。這一點甚至都不需要他們真正下臺流亡,只用在媒體上塑造他們的受害者形象,并把所有問題歸咎于特朗普和“內部陰謀家”就夠了。
當前局勢正迅速進入“無法掩蓋真實動機”的階段,未來一段時間,烏克蘭危機的走向將慢慢清晰起來:要么是“為保住個人權力而放任國家崩潰”,要么是內部斗爭無法掩蓋而公開化。屆時,任何口號與宣傳都無法掩蓋真相。令人遺憾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理性與和平的可能性似乎最為渺茫。
目前我們只能等待新的消息和內部爆料。但坦白說,筆者不是很樂觀。我們眼前形成的格局很難有實質性突破,談判進程也是如此,到最后如果還是“那就繼續(xù)打仗吧”的經典結局,筆者也不會感到任何意外。
俄羅斯不必多說,戰(zhàn)場局勢對他們有利,繼續(xù)戰(zhàn)爭也未必不是一個好想法。唯一的看點在于特朗普,若想擺脫這一困境,他就必須展現出意志力和決心,要以更強硬的姿態(tài)和更大的決心向基輔當局施壓,才能打破歐洲和烏克蘭的謀算及小心思。